关于我们
试点园区风采
国内外产业园区的发展状况浅析

产业园区这一现象最早于19世纪末作为一种促进、规划和管理工业发展的手段在工业化国家出现。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产业园区主要有英国的Manchester工业中心和美国的Stanford工业园。

产业园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通过行政或市场化等多种手段,划出一块区域,制定长期和短期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设和完善适于工业企业进驻和发展的各种环境,聚集大量企业或产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约化程度高、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功能布局完整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区和实施工业化的有效载体,包括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特色工业小区、技术示范区等。

按照产业集聚程度,产业园区大致可分为综合型、单一型和复合型。

(一)产业园区的功能

1、资源集聚功能

产业园区凭借其与老城区的比较优势,能够使分别掌握在各种社会组织中的各类资源集聚在一起,协同发挥作用。资源的集聚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集聚、财务资源集聚、物力资源集聚、信息资源集聚、组织资源集聚、政策资源集聚等方面。

2、企业孵化功能

产业园区具有对新技术成果、科技小企业及科技创业者的孵化培育作用,并使其逐渐成熟起来参与市场竞争的功能,其孵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产品孵化和企业孵化两个方面。

3、技术渗透功能

产业园区的渗透功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新技术向相关产业渗透,新技术向社会其他领域渗透。

4、示范带动功能

产业园区在技术产品、技术工艺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创新将对区域外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产生积极影响和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业园区在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利用方面一旦获得成功,很快便引起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学习效仿,从而掀起创新浪潮,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产业园区在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也成为区外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改革的样板。

5、外围辐射功能

产业园区的辐射功能主要表现在:首先通过向传统企业转移产品,提供先进设备等方式促进地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其次能促进地方商业、交通、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机会。

(二)国外产业园区经济的发展现状

1、传统工业园区

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2、生物技术园区

近20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技术相继取得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治疗方面广泛应用,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许多发达国家在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3、世界主要高技术园区发展研究

美国:1951年美国在东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兴建了占地只有50英亩的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 Research Park),开创了世界高新区的先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斯坦福研究园为起点,逐步形成了闻名于世的硅谷。与此同时,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地区从林肯实验中心,沿128号高速公路两侧也出现了几百家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公司。如今,这一半环形走廊地带已有700家与计算机相关的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基地之一。到1992年在美国的50个州中有42个州建立了科学园、技术园、工业园等258个。

法国:1969年开始在南方城市尼斯附近筹建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经过20多年的建设,该科学城现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性高科技中心;1983年法国开始筹建法兰西岛科学城,它是一个典型的科研、教学和高技术产业密集区。此外,还分别兴建了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布列塔高技术园,以航空航天技术为主的图卢兹科学园,以电子技术、计算机为主的格勒诺布尔高技术区等各种类型的高新区。

英国:具有几百年学术研究传统的剑桥大学是英国创办高新区的先行者。1970年,剑桥大学的圣三学院仿效美国“硅谷”建立了剑桥科学园。此后,英国又相继建立了以生产制造业为主、如今已成为英国乃至全欧洲电子工业基础的苏格兰硅谷,以及兼具研究、开发、生产活动的M4号高速公路走廊。

德国:1979年开始筹建西柏林革新与创业者中心,1983年建成,1987年以后与西柏林技术革新园区统称为西柏林科学园区,发展速度很快,短短几年就建立起了诸如亚深技术中心、海德堡技术园区、不伦瑞克科学园区、卡尔斯鲁厄技术工厂等高新区。20世纪9O年代德国统一后,又在东部五州建立了十几个技术创业中心,到1992年全德共建立了101个高新区。

日本:亚洲兴建高新区最早的国家是日本。1963年日本开始兴建筑波科学城,1978年提出兴建关西文化学术研究城的设想,1980年,又提出技术城设想,并于1983年选定19个地区兴建技术城。最近日本制定了由19个技术城组成的高技术区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日本高新技术。

(三)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三种:a,政府推动的外生型发展模式,b,以市场为主导的内生型发展模式,c,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互动的即内生与外生相结合的混合式发展模式。从国内运作较成功的产业园区看,其发生发展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因而各种模式也无所谓优劣之分。哪个产业园区选择哪种模式最终都是根据所在地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与园区本身的内外部系统环境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1、政府推动的外生型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在园区建立与发展之初,其功效与作用较为明显,如政府给园区发展提供大量资金、土地,主管其日常运营,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社施建设,还提供园区赖以生存的基础研究和培训所需的设施,制订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等优惠措施,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物质环境和智力环境,使园区能快速成长。但是,随着园区的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由于政策干预过多,机构膨胀,效率低下的弊端就会不断显现,不能完全促成园区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

2、以市场为主导的内生型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以市场为主导,即产业园区在其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或力量是以从事经济活动为主题行为的企业或民间组织的科研机构等。其最主要的优点在于消除了来自政府的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实行园区各类企业、研究机构等主体的资助管理与自主创新发展,企业主体发展的自由度较大,园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3、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互动的即内生与外生向结合的混合式发展模式

混合型发展模式就是将内生型和外生型这两种发展模式结合起来,汲取各自的优点,弥补各自的缺点,平衡市场与政府功能,是一种能适应中国当前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并能促进园区企业与园区的进一步可持续的互动发展模式。

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其自身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发展机会的不平等

各类产业园区行政级别不同,造成审批权限和所能享受的政策条件差异巨大,发展机会不平等。在不恰当的政绩观和地方利益驱动下,造成了园区间的恶性竞争,形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全国各类产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片面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出口额等数量指标,轻视内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进一步助长了产业园区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2、过渡依赖土地经营

这是我国产业园区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近几年各种国家级工业园已达上百个,同时还有数不清的省级以下产业园区,由于全国各类产业园区快速推进,农村耕地被占现象非常严重,城市外延无序扩大导致农村经济的被挤压和被破坏,甚至威胁着今后的粮食供应能力。

3、不顾及环境成本

产业园区是各级地方政府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片面的市场机制结合着片面的政绩意识,在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下,驱动着各类产业园区在建设中不顾及资源环境成本,而追求短期利益。污染转移的招商引资行为,更是极大的冲击着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统一协调。

4、园区企业没有形成共生体系

我国大多数产业园尽管也有较高水准且共同的用水、电、热极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但同在一个园区内的企业间的关系如同现代高楼公寓里的邻居,几乎没有多少联系。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中创新,企业呈孤立状态,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企业间缺乏诚信,交易成本高,无法形成有效的创新环境。因此,很难建立起园区系统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网络。 

中纺企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