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会员资讯 》 正文
经纬之间览千年!跟随北京卫视打卡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发布:2024-05-08 09:00:00

近日,北京卫视新闻频道《特别关注》播出专题打卡高校宝藏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在党旗红引领时尚红特色党建育人模式下,北京服装学院推进民族服饰文化传播推广工作、深入开展传统服饰文化创新表达的积极探索。

北京服装学院发挥设计力、科技力、组织力、传播力优势,深耕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中汲取营养,探索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与传播方式,唤醒更多人对中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关注和热爱。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弘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大众感悟民族服饰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自信、美好新形象。

 录制藏品基本信息

 

01

贵州台江施洞苗族银饰

这套银饰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清水江畔的台江施洞地区苗族女孩在成年礼、姊妹节、苗年、出嫁、独木龙舟节等节庆时穿用,包括头饰、颈饰、首饰、衣饰等,重约14公斤。在苗族,银饰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地域、民族识别的符号。




02

贵州黄平苗族银凤冠

凤冠为银质,使用錾花与花丝工艺,冠上饰有凤鸟、蜻蜓、螳螂、蝴蝶、蜜蜂等,精巧细致,为黄平苗族新娘所戴。装饰纹样受汉族文化影响,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03

土家族福禄寿喜纹锦被

土家锦又称西兰卡普,意为花铺盖。土家姑娘十多岁时就要用五彩丝线织出美丽的西兰卡普,参加歌舞会时作披风,出嫁时作盖头、铺盖和装饰品。这件织锦中吉祥文字的应用体现了民族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04

赫哲族鱼皮衣

赫哲族是世居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形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赫哲族先民通过打猎获得鱼皮、兽皮等材料,加工制成各类服饰,在不同季节穿用,体现出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民族智慧。

05

海南黎族树皮衣

树皮布是少数民族地区以树皮为原料,经过拍打、加工制成的无纺布料。海南岛地区普遍以箭毒树和构树作为树皮布的材料。黎族人崇拜自然,相信树有神灵,穿着树皮布制作的服饰可以保护自身,不容易受到侵害,这也是他们适应热带雨林生活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


06

清代汉族蓝缎饰平生富贵纹阑干马面裙

阑干裙为清代汉族马面裙中的一种,主要形制为左右两裙片在马面处重叠,后上缝合于裙腰,并在裙身两侧打大褶,褶子之间镶缝纵向的花边或布条。此裙为清代汉族女子穿用,上饰的瓶花纹样使用堆绫工艺制作,十分精美。


中国优秀传统服饰文化是历史大浪淘沙后的厚积薄发,是中华民族智慧、美德、情操的凝结,亦是设计创新的灵感之源和不竭动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旨在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打造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平台。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等多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以及近千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等生活服饰图片。馆内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科研活动,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两个硕士点,也是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大厅

少数民族服饰厅

金工首饰厅

织锦刺绣蜡染厅 

 

奥运服饰厅

东拼西凑、百衲成衣——馆藏拼布艺术展

新帖绣罗襦——清代民国汉族女性传统服饰馆藏展

作为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北京服装学院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