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优衣库母公司迅销有限公司(下称“迅销”)发布2025财年前三季度(2024年9月1日至2025年5月31日)业绩报告。受业绩预期影响,迅销在港股及日股市场连续多日下跌,7月16日港股收盘价为23.25港元/股,当日跌幅1.06%。
财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迅销整体收益达26167.08亿日元(约合1272亿元),同比增长10.6%;股东应占溢利3390.99亿日元(约合165亿元),同比增长8.4%。值得注意的是,收益增速与2024财年前三季度持平,但股东应占溢利增速较2024财年的31.2%显著回落。
迅销将优衣库全球市场划分为“日本”“大中华地区”“韩国・东南亚・印度・澳洲”“北美”“欧洲”五大板块。其中,作为第二大市场的大中华区成为唯一业绩负增长的区域:前三季度营收5104.91亿日元(约合248亿元),同比减少2.29%;而其余四大市场增速分别达10.99%、15.99%、25.32%和34.54%。
大中华区涵盖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市场。财报显示,中国大陆市场业绩自2025财年起持续下滑:中期报告(2024年9月1日至2025年2月28日)中,收益同比减少约4%,经营溢利下降约11%,财报归因于市场消费意愿低迷及商品组合未能匹配区域需求;第三季度(2025年3月1日至5月31日)收益同比减少约5%,经营溢利下降约3%,除消费意愿因素外,5月初前持续低温也抑制了实际需求。目前,优衣库大中华区销售占比已跌破20%至19.5%,但仍是日本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业绩承压背后,多重因素交织:2024年底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关于“新疆棉”的言论引发市场争议;同时,品牌性价比优势受冲击,“平替”白牌商品凭借相似款式与更低价格分流客群,这一现象被大中华区负责人公开提及。
从发展轨迹看,优衣库近年在大中华区持续推进产品与渠道策略调整。
产品策略:聚焦可持续与本土化创新
产品端的调整信号从供应链可见:华东地区某代工厂员工透露,2025年优衣库订单量较往年明显缩减。该工厂主营T恤、外套等品类,2021-2022年订单可支撑工人全年忙碌超10个月,而2025年上半年仅4-6月处于满工状态,且多为小规模急单,工厂呈现“时忙时闲”状态。这与大中华区业绩走势吻合:2020财年(2020.9-2021.8)大中华区收益5322亿日元(约256亿元)、经营溢利1002亿日元(约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7%、52.7%,创历史最佳;但后续增长放缓,2024财年收益6770亿日元(约326亿元)、经营溢利1048亿日元(约50亿元),同比增速降至9.2%、0.5%,2025财年更是陷入负增长。
当前产品调整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发力可持续面料,迅销在2025财年一季报中提出通过《负责任的原材料采购方针》《原材料采购指引》,强化环境、人权及动物福祉友好型材料采购;二是深化功能与设计融合,延续摇粒绒、轻薄羽绒等经典品类的创新逻辑;三是融入本土文化,结合中国区域特色开发产品。时尚产业独立分析师、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指出,面料创新是优衣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匹配本土动态需求是调整关键,毕竟服装行业受电商低价混战冲击,性价比竞争压力并非品牌独有。
渠道策略: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
渠道端策略从“规模优先”转向“质量增长”。2021年优衣库曾提出大中华区门店长期目标3000家,但2024财年起开启“三年优化计划”,每年淘汰或翻新约50家门店——关闭低销、选址不佳门店,对保留门店通过换址、扩层、重装等方式升级,目标将单店营收提升至原水平1.5倍以上。
目前优衣库在中国大陆覆盖超200座城市、开设900余家门店,在此基础上推行“个店经营”策略,将单店视作独立IP运营。以成都万象城旗舰店为例,该店不仅引入日本设计师佐藤可士和打造的LED屏、花砖造影等场景体验,更结合川渝文化推出三大成都限定系列,成为“千店千面”的典型实践。这一策略与快消零售行业趋势一致,众多品牌正摒弃“标准化门店模式”,转向门店设计与产品供应的区域适配。
渠道调整需兼顾下沉市场与全渠道融合:低线城市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更高,产品定价不能照搬一二线模式;同时,时尚行业区域需求差异大,“个店经营”需联动线上线下互联互通,通过全渠道精细化运营回应区域需求。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